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在收拾东西回老家,假期周转之下直接从老家去学校。
无奈电脑已经装了包,只好用手机把东西写了,看看落地之后能不能排个版。
剪片子的中途,突然想写些什么,也无所谓有没有人看了,既然写了,就顺势贩卖一些廉价的文字。点滴的东西,剪的时候,顺手便记,有时也忘。这些碎的种子,现在生发一下,便成一篇,若有不文从字顺的地方,逻辑失当之处,也请见谅。
感谢写在前面,七海老师@NanaMi_QIHAI 给了我很多很酷的建议,大家纷纷赞赏的那个把巴掌声配到关琴盒的画面上的想法就是七海老师提的。另外还有非常非常多细节的指点,修正了许多剪辑点的失当,七海老师真的很严格(x)
也感谢子梦@子梦时 对我的一些建议,我一直很不会调节音量。他给了我关键的一些提醒,非常感谢。
月神@遥寄江月 教了我很多平面的东西,从《星空之下》开始,就是她一直在指点我的排版和平面设计,可以说我一半的审美都是她给我的。她的许多创意我至今受用不尽。
芥川龙之介在《侏儒警语》里写了一段有关创作的东西。大意是创作的过程并不完全由我们控制,应当像对待佛像一样,“一刀三拜”。
以前我觉得,作品应该是完全的“天启”,一个作品的表现,番剧要传达的内容,如果只做纯剪辑,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现在我不这么想了,一个MAD和原作之间的关系其实很浅,即使是纯剪也一样。
我在做这个作品的时候,一段音乐,我首先想的是“如果是我,我会安排什么镜头,安排哪条线的什么剧情”。所以创作其实是很自我的过程。
剪ASMV,就是在脑子里快速地安排自己的分镜脚本,然后去找原作里有没有这个镜头,若没有,就立刻更改方案,再去准备新的脚本,找新的镜头,如此重复。
可能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做起来并没有这么难,有经验的作者,对镜头的理解会稍微全面一些,再加上看过至少一遍原作,对可以选的镜头多少有些印象。大多数情况下你的想法会和导演相同,找起镜头来还是简单的。
我的习惯是完全按顺序剪,刚开始剪的时候“起”和“承”的部分平淡,镜头一般给人印象不深,再加上不熟悉镜头,会非常痛苦(笑),这其实也是帮助熟悉素材的过程,我是不会专门收藏分镜的,之前收藏了也没用上,这样走几轮基本就可以“背下”分镜了。说是背,其实就是对整个片子哪里有怎么样的镜头有些了解,找起来快一些。
相应地,在剪到高潮时会非常舒适,真的,非常,非常舒适。这里花的时间反而少,但并不是说不需要用心。因为能放在高潮的镜头一般都给人很深的印象,找起来相对容易,其实只要转折做的好,剪高潮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抒情换种写法就是煽情
“情感曲线”其实就是情感随曲子变化的一个形容,剪的时候它对我来讲就是一个感觉,如果要让这个感觉有些意义,那不妨画一条曲线吧。
“强烈的”,到底有多强烈,“舒缓的”,到底有多舒缓,是大起大落的,还是循序渐进的。感性地形容起来,就是曲线吧。
最基本的东西,都可以从这条曲线开始说,一个段落强,不要单纯就觉得它强,排些看起来漂亮的镜头,要搞清楚,对比全曲,这里到底有多强,哪个音最强。简而言之,就是要细。如果感性精准,这应该是自然而成的事。
担心自己的精准度,可以打开音频波形,观察着波形来剪,但也不必死对着波形,波形的变化往往指示着一种乐器的加入。这一点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如果强调叙事的合理性,要给人自然的感觉,那么镜头可以略微错开节奏点,或是使用较弱的的节奏点。粗略看别人的工程,在音频波形强烈的地方剪辑点很多的话,这也许是个好片子。如果每个点都踩的很准,那是在做节奏,不是在讲故事。慢的地方人的声音往往是强过曲子的。主轴应该放在人的话语上,我用了大量的叙述性句子。
在这里的叙述,是很少在AMV里见到的完全叙事的段落
配人声的时候可以错开更多,人声先出,引入画面,如上这种人说话的镜头,不要留太长,这是绝对无聊的镜头,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去掉,动画中人的表情细节往往不如拍摄出来的细腻生动,要尽力避免动画方不用心制作的镜头出现太久。
相应的,剪高潮的段落,如果高潮是由曲子带来的,就要求很精准,人的感情强烈的声音,比如久美子的那一段咆哮,在一定程度上会强过曲子的节奏,剪的时候可以不需要太在意原曲的节奏。但如果用我选的这种,高潮节奏点不明显的曲子,则正好,人声重新给了节奏,只要按照人的节奏剪就好了。
那么,人的声音,该如何处理节奏呢?
人的声音不同于音乐,有很多停顿点,也没有明显的节拍,这意味着我们通过剪辑可以改变主人公说话的节奏甚至韵律。但是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此处进声音时加了淡入,导致久美子说话的语气显得有些畏缩,这虽然不符合久美子的性格,但是于全片的感情并无大碍。
实际上这样往往有损人物塑造,尤其是关键处的抒情性质的句子,应该竭力避免改动。
在这里完全使用了原片的节奏,底轨画面和语音完全没有剪辑
最后一段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完全没有变动原声。只在说话的缝隙插了闪回,起一个加速原片节奏,丰富叙事的作用。
扯回人声的问题。我们插短句子和长句子的节奏是完全不一样的。
短句子的技巧,我自己做起来手感类似诗朗诵,抓住曲子感情的波动和缝隙,这个非常抽象。至于练习方法除了多看优秀的ASMV之外。也可以尝试接触一些优秀的配乐诗朗诵。
【B站听诗】沁园春 雪【朗诵 唐国强】
其实听起来还是差别很大(
硬要说的话,不能把声音的音节放在音乐的强节奏点,除非你在做Rap,日语的特点,多为单音节,字短而碎,长句子一般放在高潮部分大长音上,可以把长音切碎,让情绪扬起来。
长句子往往会反客为主,把音乐的节奏重排,我放到下一节细讲。
关于长段落
其实ASMV的主轴某种意义上很好把握,只要把从头到尾的台词理一遍就好了。
《献给》用了很多大段落,这是和很多其他的作品不一样的,这个尝试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但长段落通常依然是不受欢迎的,不管是大段的一刀不剪的视频还是大段的一刀不剪的音频。这是因为这个段落的情感曲线往往和你选的音乐不相合,一个先抑后扬的段落需要用一个先抑后扬的乐段,这样的乐段在大多数音乐中只有一个,扬起来是快是慢,压抑的程度如何,这都很考验曲子的素质。另外,大段落在精炼短小的AMV中显得冗长,有可能会让观众觉得无聊。
放到作品里有两处,一处是明日香线收束的时候久美子的大段爆发,这里我是做了一些没那么明显的处理,调换了句子的顺序,主要是为了承前启后(那个从姐姐叠到学姐的衔接),另外就是把久美子说话的动因,也就是姐姐刷碗那一段用平行剪辑的方式附了上去。这是——简单来说——“避免无聊”的一种方式。
刻意让音频向前错开引进姐姐的话
这个镜头很平淡,略微有些失败,如果有足够的回忆镜头效果应该会更好
另一处就是最后久美子和姐姐的互动了。我从久美子比赛结束离队开始处理,和前文的承接也许不太足,但是给了最后的段落——对应曲子最后一个小转折——一个充足的情感渲染时间。
此后姐姐回头的时机,那真是一个巧合,她就这么对上了,我能怎么办?隐去最后一句姐姐的回答是因为曲子的情感曲线已经开始下跌了,但是画面和原声音的情感曲线依然是持平甚至有些上扬,去掉声音可以稍微压一下它的走势,这办法不是每次都奏效的,而且往往只能在结尾用,所以,em,还是尽量少使用长段落吧。
5:32,隐去姐姐的回答
长段落的好处是可以充分表现冲突,如果原作足够优秀,想表达的东西甚至不用写文案就能突出。
当然我自觉丽奈那两段的长段落处理的不太好,全程没有平行剪辑,导致有些空洞,原因自然可以狡辩“素材没有”,也幸好不算特别长,丽奈情绪比较强,音乐节奏也慢,可以接受。
总的来说,不够立体,丽奈的“不甘心”在这里毫无缘由
这就引出,曲子稍微弱一点的部分,确实可以用稍微长一点的段落,但是这个很难控制,一不小心会就做得太长以致显得非常无聊。我前面的作品,甚至包括这个作品都有这个矛盾。
一些微不足道的设计
其实《星空之下》完全没有设计(笑
我从一开始就没想做青鸟那一对的内容,毕竟基调不符,葵线做出来则彻头彻尾是意外。
第一部碰拳是和青梅竹马,第二部是和霙。
赛前给了一个评委的手,葵和姐姐各自一个镜头,评委应该就是暗示明日香的父亲了,但是太过隐晦了我没法表现。本想加入明日香线里面,非常可惜。
第一季第一集老师在听的久美子初中演奏的《地狱的奥菲欧》,让久美子第十二集想要吹好在路上哭的那一首也是这一首。这也是我没法表现的点。
可以看到我筛片的时候乱写了很多东西(笑),啥都敢想正是MADer的本质啊。
成功应用到片子里的小设计还是有很多的。
京阿尼有很多细节,各种语义上的重复,镜头语音的重复。最明显的……也是我最想表达的就是“再现”,我在《星空之下》把京紫的很多次再现叠了出来,比如薇尔莉特的脸那一次匹配剪辑。
前
后
这种手法我在《献给》结尾也用了一次。
5:38,构图有调节
京吹也有很多,姐姐和明日香的“把嘴缝起来”,因为原作的语句有些语法变化,有些失去节奏,我就舍掉了这一句,一处是姐姐和明日香的“不过是高中生而已”,所以我继续用久美子的镜头把幼时与姐姐的互动和长大之后和明日香的互动连了起来。微不足道的手法吧。
1:42,前后的衔接便是这个意义,闭眼是一个常用的暗示回忆、思考、象限的镜头
3:41,构图差异实在有点大,这里处理的也不够好
明日香线和姐姐线基本是互为激发互相补充,两个人和久美子的互动往往是相关的,所以我把这两条线做了交替相生的处理。第二季后半的安排也是有意如此的。
我收集了几乎全部久美子和姐姐小时候互动的镜头,可能之后最高潮的部分用得到。
我想讲讲我认为的,比较套路的故事结构了。“起承转合”是创作的铁律,但是做起来,“承”的手感是最差的,因为“承”的部分,要平稳地维持在“无聊”以上,“精彩”以下,素材当中这部分的内容量大而精华少,往往有着作画和构图方方面面的缺陷。(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剪京阿尼,京阿尼的镜头完全不用担心)《星空之下》和《恋歌》都是起承转合结构的作品,“起”基本是在放飞自我,“承”则是我改动最多,出错最多的部分,“转”是我最擅长的位置,星空之下有不少“小转”,转则强调一个落差,音乐会给观众充分的暗示,充分的铺垫可以让观众有一个心理预期,视觉部分只要跟进就好,最强烈的落差感一定要表现在转的部分。炸点烟花,咆哮一下,摇晃一下。说起来有些……,“我最喜欢男人的喘气和女人的哭泣”,就在于此。在前面的部分我喜欢压抑情感。稍微爆发一下,慢慢的,扬起来,在“合”的部分浪费一些漂亮的镜头,收一下前面的线,一个故事自然就了了。
原作里明日香的“合”是以一种近乎机械降神的方法完成的(考试优秀得到吹管子资格),所以我不想表达这一部分,我认为她的故事应该结束在久美子的哭吼中,这就够了。
完稿已是除夕,给大家拜个早年,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吹管子(做麦德)比谈恋爱有意思很多。